安全防范知识点 这一章我们将来学习安全防范这一块的知识点。总的来说安全是很复杂的一个领域,不可能通过一个章节就能学习到这部分的内容。在这一章节中,我们会学习到常见的一些安全问题及如何防范的内容,在当下其实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要,已经逐渐成为前端开发必备的技能了。
XSS
涉及面试题:什么是 XSS 攻击?如何防范 XSS 攻击?什么是 CSP?
XSS 简单点来说,就是攻击者想尽一切办法将可以执行的代码注入到网页中。
XSS 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但是总体上分为两类:持久型和非持久型 。
持久型也就是攻击的代码被服务端写入进数据库 中,这种攻击危害性很大,因为如果网站访问量很大的话,就会导致大量正常访问页面的用户都受到攻击。
举个例子,对于评论功能来说,就得防范持久型 XSS 攻击,因为我可以在评论中输入以下内容
这种情况如果前后端没有做好防御的话,这段评论就会被存储到数据库中,这样每个打开该页面的用户都会被攻击到。
非持久型相比于前者危害就小的多了,一般通过修改 URL 参数 的方式加入攻击代码,诱导用户访问链接从而进行攻击。
举个例子,如果页面需要从 URL 中获取某些参数作为内容的话,不经过过滤就会导致攻击代码被执行
1 2 3 <!-- http://www.domain.com?name=<script>alert(1)</script> --> <div>{{name}}</div>
但是对于这种攻击方式来说,如果用户使用 Chrome 这类浏览器的话,浏览器就能自动帮助用户防御攻击。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不防御此类攻击了,因为我不能确保用户都使用了该类浏览器。
对于 XSS 攻击来说,通常有两种方式可以用来防御。
转义字符 首先,对于用户的输入应该是永远不信任的。最普遍的做法就是转义输入输出的内容,对于引号、尖括号、斜杠进行转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function escape(str) { str = str.replace(/&/g, '&') str = str.replace(/</g, '<') str = str.replace(/>/g, '>') str = str.replace(/"/g, '&quto;') str = str.replace(/'/g, ''') str = str.replace(/`/g, '`') str = str.replace(/\//g, '/') return str }
通过转义可以将攻击代码 <script>alert(1)</script>
变成
1 2 3 // -> <script>alert(1)</script> escape('<script>alert(1)</script>')
但是对于显示富文本来说,显然不能通过上面的办法来转义所有字符,因为这样会把需要的格式也过滤掉。对于这种情况,通常采用白名单过滤的办法,当然也可以通过黑名单过滤,但是考虑到需要过滤的标签和标签属性实在太多,更加推荐使用白名单的方式。
1 2 3 4 5 const xss = require('xss') let html = xss('<h1 id="title">XSS Demo</h1><script>alert("xss");</script>') // -> <h1>XSS Demo</h1><script>alert("xss");</script> console.log(html)
以上示例使用了 js-xss
来实现,可以看到在输出中保留了 h1
标签且过滤了 script
标签。
CSP CSP 本质上就是建立白名单,开发者明确告诉浏览器哪些外部资源可以加载和执行。我们只需要配置规则,如何拦截是由浏览器自己实现的。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尽量减少 XSS 攻击。
通常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开启 CSP:
设置 HTTP Header 中的 Content-Security-Policy
设置 meta
标签的方式 <meta http-equiv="Content-Security-Policy">
这里以设置 HTTP Header 来举例
只允许加载本站资源
1 2 Content-Security-Policy: default-src ‘self’
只允许加载 HTTPS 协议图片
1 2 Content-Security-Policy: img-src https://*
允许加载任何来源框架
1 2 Content-Security-Policy: child-src 'none'
当然可以设置的属性远不止这些,你可以通过查阅 文档 的方式来学习,这里就不过多赘述其他的属性了。
对于这种方式来说,只要开发者配置了正确的规则,那么即使网站存在漏洞,攻击者也不能执行它的攻击代码,并且 CSP 的兼容性也不错。
CSRF
涉及面试题:什么是 CSRF 攻击?如何防范 CSRF 攻击?
CSRF 中文名为跨站请求伪造。原理就是攻击者构造出一个后端请求地址,诱导用户点击或者通过某些途径自动发起请求。如果用户是在登录状态下的话,后端就以为是用户在操作,从而进行相应的逻辑。
举个例子,假设网站中有一个通过 GET
请求提交用户评论的接口,那么攻击者就可以在钓鱼网站中加入一个图片,图片的地址就是评论接口
1 2 <img src="http://www.domain.com/xxx?comment='attack'"/>
那么你是否会想到使用 POST
方式提交请求是不是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呢?其实并不是,使用这种方式也不是百分百安全的,攻击者同样可以诱导用户进入某个页面,在页面中通过表单提交 POST
请求。
如何防御 防范 CSRF 攻击可以遵循以下几种规则:
Get 请求不对数据进行修改
不让第三方网站访问到用户 Cookie
阻止第三方网站请求接口
请求时附带验证信息,比如验证码或者 Token
SameSite 可以对 Cookie 设置 SameSite
属性。该属性表示 Cookie 不随着跨域请求发送,可以很大程度减少 CSRF 的攻击,但是该属性目前并不是所有浏览器都兼容。
验证 Referer 对于需要防范 CSRF 的请求,我们可以通过验证 Referer 来判断该请求是否为第三方网站发起的。
Token 服务器下发一个随机 Token,每次发起请求时将 Token 携带上,服务器验证 Token 是否有效。
点击劫持
涉及面试题:什么是点击劫持?如何防范点击劫持?
点击劫持是一种视觉欺骗的攻击手段。攻击者将需要攻击的网站通过 iframe
嵌套的方式嵌入自己的网页中,并将 iframe
设置为透明,在页面中透出一个按钮诱导用户点击。
对于这种攻击方式,推荐防御的方法有两种。
X-FRAME-OPTIONS X-FRAME-OPTIONS
是一个 HTTP 响应头,在现代浏览器有一个很好的支持。这个 HTTP 响应头 就是为了防御用 iframe
嵌套的点击劫持攻击。
该响应头有三个值可选,分别是
DENY
,表示页面不允许通过 iframe
的方式展示
SAMEORIGIN
,表示页面可以在相同域名下通过 iframe
的方式展示
ALLOW-FROM
,表示页面可以在指定来源的 iframe
中展示
JS 防御 对于某些远古浏览器来说,并不能支持上面的这种方式,那我们只有通过 JS 的方式来防御点击劫持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head> <style id="click-jack"> html { display: none !important; } </style> </head> <body> <script> if (self == top) { var styl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click-jack') document.body.removeChild(style) } else { top.location = self.location } </script> </body>
以上代码的作用就是当通过 iframe
的方式加载页面时,攻击者的网页直接不显示所有内容了。
中间人攻击
涉及面试题:什么是中间人攻击?如何防范中间人攻击?
中间人攻击是攻击方同时与服务端和客户端建立起了连接,并让对方认为连接是安全的,但是实际上整个通信过程都被攻击者控制了。攻击者不仅能获得双方的通信信息,还能修改通信信息。
通常来说不建议使用公共的 Wi-Fi,因为很可能就会发生中间人攻击的情况。如果你在通信的过程中涉及到了某些敏感信息,就完全暴露给攻击方了。
当然防御中间人攻击其实并不难,只需要增加一个安全通道来传输信息。HTTPS 就可以用来防御中间人攻击,但是并不是说使用了 HTTPS 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因为如果你没有完全关闭 HTTP 访问的话,攻击方可以通过某些方式将 HTTPS 降级为 HTTP 从而实现中间人攻击。
小结 在这一章中,学习到了一些常见的前端安全方面的知识及如何防御这些攻击。
常见数据结构 这一章节我们将来学习数据结构的内容。经常会有人提问说:学习数据结构或者算法对于前端工程师有用么?
总的来说,这些基础学科在短期内收效确实甚微,但是我们首先不要将自己局限在前端工程师这点上。笔者之前是做 iOS 开发的,转做前端以后,只有两个技能还对我有用:
基础学科内容,比如:网络知识、数据结构算法
编程思想
其他 iOS 上积累的经验,转行以后基本就没多大用处了。所以说,当我们把视野放到编程这个角度去说,数据结构算法一定是有用的,并且也是你未来的一个天花板。可以不花费集中的时间去学习这些内容,但是一定需要时常去学习一点,因为这些技能可以实实在在提升你写代码的能力。
这一章节的内容信息量会很大,不适合在非电脑环境下阅读,请各位打开代码编辑器,一行行的敲代码,单纯阅读是学习不了数据结构的。
时间复杂度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时间复杂度。
通常使用最差的时间复杂度来衡量一个算法的好坏。
常数时间 O(1) 代表这个操作和数据量没关系,是一个固定时间的操作,比如说四则运算。
对于一个算法来说,可能会计算出操作次数为 aN + 1,N 代表数据量。那么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就是 O(N)。因为我们在计算时间复杂度的时候,数据量通常是非常大的,这时候低阶项和常数项可以忽略不计。
当然可能会出现两个算法都是 O(N) 的时间复杂度,那么对比两个算法的好坏就要通过对比低阶项和常数项了。
栈 概念 栈是一个线性结构,它的特点是只能在某一端添加或删除数据,遵循先进后出的原则。
实现 每种数据结构都可以用很多种方式来实现,其实可以把栈看成是数组的一个子集,所以这里使用数组来实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class Stack { constructor() { this.stack = [] } push(item) { this.stack.push(item) } pop() { this.stack.pop() } peek() { return this.stack[this.getCount() - 1] } getCount() { return this.stack.length } isEmpty() { return this.getCount() === 0 } }
应用 选取了 LeetCode 上序号为 20 的题目
题意是匹配括号,可以通过栈的特性来完成这道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var isValid = function (s) { let map = { '(': -1, ')': 1, '[': -2, ']': 2, '{': -3, '}': 3 } let stack = [] for (let i = 0; i < s.length; i++) { if (map[s[i]] < 0) { stack.push(s[i]) } else { let last = stack.pop() if (map[last] + map[s[i]] != 0) return false } } if (stack.length > 0) return false return true };
其实在 Vue 中关于模板解析的代码,就有应用到匹配尖括号的内容。
队列 概念 队列是一个线性结构,特点是在某一端添加数据,在另一端删除数据,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实现 这里会讲解两种实现队列的方式,分别是单链队列和循环队列。
单链队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class Queue { constructor ( ) { this .queue = [] } enQueue (item ) { this .queue .push (item) } deQueue ( ) { return this .queue .shift () } getHeader ( ) { return this .queue [0 ] } getLength ( ) { return this .queue .length } isEmpty ( ) { return this .getLength () === 0 } }
因为单链队列在出队操作的时候需要 O(n) 的时间复杂度,所以引入了循环队列。循环队列的出队操作平均是 O(1) 的时间复杂度。
循环队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class SqQueue { constructor(length) { this.queue = new Array(length + 1) // 队头 this.first = 0 // 队尾 this.last = 0 // 当前队列大小 this.size = 0 } enQueue(item) { // 判断队尾 + 1 是否为队头 // 如果是就代表需要扩容数组 // % this.queue.length 是为了防止数组越界 if (this.first === (this.last + 1) % this.queue.length) { this.resize(this.getLength() * 2 + 1) } this.queue[this.last] = item this.size++ this.last = (this.last + 1) % this.queue.length } deQueue() { if (this.isEmpty()) { throw Error('Queue is empty') } let r = this.queue[this.first] this.queue[this.first] = null this.first = (this.first + 1) % this.queue.length this.size-- // 判断当前队列大小是否过小 // 为了保证不浪费空间,在队列空间等于总长度四分之一时 // 且不为 2 时缩小总长度为当前的一半 if (this.size === this.getLength() / 4 && this.getLength() / 2 !== 0) { this.resize(this.getLength() / 2) } return r } getHeader() { if (this.isEmpty()) { throw Error('Queue is empty') } return this.queue[this.first] } getLength() { return this.queue.length - 1 } isEmpty() { return this.first === this.last } resize(length) { let q = new Array(length) for (let i = 0; i < length; i++) { q[i] = this.queue[(i + this.first) % this.queue.length] } this.queue = q this.first = 0 this.last = this.size } }
链表 概念 链表是一个线性结构,同时也是一个天然的递归结构。链表结构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内存空间,实现灵活的内存动态管理。但是链表失去了数组随机读取的优点,同时链表由于增加了结点的指针域,空间开销比较大。
实现 单向链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class Node { constructor(v, next) { this.value = v this.next = next } } class LinkList { constructor() { // 链表长度 this.size = 0 // 虚拟头部 this.dummyNode = new Node(null, null) } find(header, index, currentIndex) { if (index === currentIndex) return header return this.find(header.next, index, currentIndex + 1) } addNode(v, index) { this.checkIndex(index) // 当往链表末尾插入时,prev.next 为空 // 其他情况时,因为要插入节点,所以插入的节点 // 的 next 应该是 prev.next // 然后设置 prev.next 为插入的节点 let prev = this.find(this.dummyNode, index, 0) prev.next = new Node(v, prev.next) this.size++ return prev.next } insertNode(v, index) { return this.addNode(v, index) } addToFirst(v) { return this.addNode(v, 0) } addToLast(v) { return this.addNode(v, this.size) } removeNode(index, isLast) { this.checkIndex(index) index = isLast ? index - 1 : index let prev = this.find(this.dummyNode, index, 0) let node = prev.next prev.next = node.next node.next = null this.size-- return node } removeFirstNode() { return this.removeNode(0) } removeLastNode() { return this.removeNode(this.size, true) } checkIndex(index) { if (index < 0 || index > this.size) throw Error('Index error') } getNode(index) { this.checkIndex(index) if (this.isEmpty()) return return this.find(this.dummyNode, index, 0).next } isEmpty() { return this.size === 0 } getSize() { return this.size } }
树 二叉树 树拥有很多种结构,二叉树是树中最常用的结构,同时也是一个天然的递归结构。
二叉树拥有一个根节点,每个节点至多拥有两个子节点,分别为:左节点和右节点。树的最底部节点称之为叶节点,当一颗树的叶数量数量为满时,该树可以称之为满二叉树。
二分搜索树 二分搜索树也是二叉树,拥有二叉树的特性。但是区别在于二分搜索树每个节点的值都比他的左子树的值大,比右子树的值小。
这种存储方式很适合于数据搜索。如下图所示,当需要查找 6 的时候,因为需要查找的值比根节点的值大,所以只需要在根节点的右子树上寻找,大大提高了搜索效率。
实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class Node { constructor(value) { this.value = value this.left = null this.right = null } } class BST { constructor() { this.root = null this.size = 0 } getSize() { return this.size } isEmpty() { return this.size === 0 } addNode(v) { this.root = this._addChild(this.root, v) } // 添加节点时,需要比较添加的节点值和当前 // 节点值的大小 _addChild(node, v) { if (!node) { this.size++ return new Node(v) } if (node.value > v) { node.left = this._addChild(node.left, v) } else if (node.value < v) { node.right = this._addChild(node.right, v) } return node } }
以上是最基本的二分搜索树实现,接下来实现树的遍历。
对于树的遍历来说,有三种遍历方法,分别是先序遍历、中序遍历、后序遍历。三种遍历的区别在于何时访问节点。在遍历树的过程中,每个节点都会遍历三次,分别是遍历到自己,遍历左子树和遍历右子树。如果需要实现先序遍历,那么只需要第一次遍历到节点时进行操作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 先序遍历可用于打印树的结构 // 先序遍历先访问根节点,然后访问左节点,最后访问右节点。 preTraversal() { this._pre(this.root) } _pre(node) { if (node) { console.log(node.value) this._pre(node.left) this._pre(node.right) } } // 中序遍历可用于排序 // 对于 BST 来说,中序遍历可以实现一次遍历就 // 得到有序的值 // 中序遍历表示先访问左节点,然后访问根节点,最后访问右节点。 midTraversal() { this._mid(this.root) } _mid(node) { if (node) { this._mid(node.left) console.log(node.value) this._mid(node.right) } } // 后序遍历可用于先操作子节点 // 再操作父节点的场景 // 后序遍历表示先访问左节点,然后访问右节点,最后访问根节点。 backTraversal() { this._back(this.root) } _back(node) { if (node) { this._back(node.left) this._back(node.right) console.log(node.value) } }
以上的这几种遍历都可以称之为深度遍历,对应的还有种遍历叫做广度遍历,也就是一层层地遍历树。对于广度遍历来说,我们需要利用之前讲过的队列结构来完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readthTraversal() { if (!this.root) return null let q = new Queue() // 将根节点入队 q.enQueue(this.root) // 循环判断队列是否为空,为空 // 代表树遍历完毕 while (!q.isEmpty()) { // 将队首出队,判断是否有左右子树 // 有的话,就先左后右入队 let n = q.deQueue() console.log(n.value) if (n.left) q.enQueue(n.left) if (n.right) q.enQueue(n.right) } }
接下来先介绍如何在树中寻找最小值或最大数。因为二分搜索树的特性,所以最小值一定在根节点的最左边,最大值相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getMin() { return this._getMin(this.root).value } _getMin(node) { if (!node.left) return node return this._getMin(node.left) } getMax() { return this._getMax(this.root).value } _getMax(node) { if (!node.right) return node return this._getMin(node.right) }
向上取整和向下取整 ,这两个操作是相反的,所以代码也是类似的,这里只介绍如何向下取整。既然是向下取整,那么根据二分搜索树的特性,值一定在根节点的左侧。只需要一直遍历左子树直到当前节点的值不再大于等于需要的值,然后判断节点是否还拥有右子树。如果有的话,继续上面的递归判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floor(v) { let node = this._floor(this.root, v) return node ? node.value : null } _floor(node, v) { if (!node) return null if (node.value === v) return v // 如果当前节点值还比需要的值大,就继续递归 if (node.value > v) { return this._floor(node.left, v) } // 判断当前节点是否拥有右子树 let right = this._floor(node.right, v) if (right) return right return node }
排名 ,这是用于获取给定值的排名或者排名第几的节点的值,这两个操作也是相反的,所以这个只介绍如何获取排名第几的节点的值。对于这个操作而言,我们需要略微的改造点代码,让每个节点拥有一个 size
属性。该属性表示该节点下有多少子节点(包含自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class Node { constructor(value) { this.value = value this.left = null this.right = null // 修改代码 this.size = 1 } } // 新增代码 _getSize(node) { return node ? node.size : 0 } _addChild(node, v) { if (!node) { return new Node(v) } if (node.value > v) { // 修改代码 node.size++ node.left = this._addChild(node.left, v) } else if (node.value < v) { // 修改代码 node.size++ node.right = this._addChild(node.right, v) } return node } select(k) { let node = this._select(this.root, k) return node ? node.value : null } _select(node, k) { if (!node) return null // 先获取左子树下有几个节点 let size = node.left ? node.left.size : 0 // 判断 size 是否大于 k // 如果大于 k,代表所需要的节点在左节点 if (size > k) return this._select(node.left, k) // 如果小于 k,代表所需要的节点在右节点 // 注意这里需要重新计算 k,减去根节点除了右子树的节点数量 if (size < k) return this._select(node.right, k - size - 1) return node }
接下来讲解的是二分搜索树中最难实现的部分:删除节点。因为对于删除节点来说,会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需要删除的节点没有子树
需要删除的节点只有一条子树
需要删除的节点有左右两条树
对于前两种情况很好解决,但是第三种情况就有难度了,所以先来实现相对简单的操作:删除最小节点,对于删除最小节点来说,是不存在第三种情况的,删除最大节点操作是和删除最小节点相反的,所以这里也就不再赘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electMin() { this.root = this._delectMin(this.root) console.log(this.root) } _delectMin(node) { // 一直递归左子树 // 如果左子树为空,就判断节点是否拥有右子树 // 有右子树的话就把需要删除的节点替换为右子树 if ((node != null) & !node.left) return node.right node.left = this._delectMin(node.left) // 最后需要重新维护下节点的 `size` node.size = this._getSize(node.left) + this._getSize(node.right) + 1 return node }
最后讲解的就是如何删除任意节点了。对于这个操作,T.Hibbard 在 1962 年提出了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也就是如何解决第三种情况。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需要取出当前节点的后继节点(也就是当前节点右子树的最小节点)来替换需要删除的节点。然后将需要删除节点的左子树赋值给后继结点,右子树删除后继结点后赋值给他。
你如果对于这个解决办法有疑问的话,可以这样考虑。因为二分搜索树的特性,父节点一定比所有左子节点大,比所有右子节点小。那么当需要删除父节点时,势必需要拿出一个比父节点大的节点来替换父节点。这个节点肯定不存在于左子树,必然存在于右子树。然后又需要保持父节点都是比右子节点小的,那么就可以取出右子树中最小的那个节点来替换父节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delect(v) { this.root = this._delect(this.root, v) } _delect(node, v) { if (!node) return null // 寻找的节点比当前节点小,去左子树找 if (node.value < v) { node.right = this._delect(node.right, v) } else if (node.value > v) { // 寻找的节点比当前节点大,去右子树找 node.left = this._delect(node.left, v) } else { // 进入这个条件说明已经找到节点 // 先判断节点是否拥有拥有左右子树中的一个 // 是的话,将子树返回出去,这里和 `_delectMin` 的操作一样 if (!node.left) return node.right if (!node.right) return node.left // 进入这里,代表节点拥有左右子树 // 先取出当前节点的后继结点,也就是取当前节点右子树的最小值 let min = this._getMin(node.right) // 取出最小值后,删除最小值 // 然后把删除节点后的子树赋值给最小值节点 min.right = this._delectMin(node.right) // 左子树不动 min.left = node.left node = min } // 维护 size node.size = this._getSize(node.left) + this._getSize(node.right) + 1 return node }
AVL 树 概念 二分搜索树实际在业务中是受到限制的,因为并不是严格的 O(logN),在极端情况下会退化成链表,比如加入一组升序的数字就会造成这种情况。
AVL 树改进了二分搜索树,在 AVL 树中任意节点的左右子树的高度差都不大于 1,这样保证了时间复杂度是严格的 O(logN)。基于此,对 AVL 树增加或删除节点时可能需要旋转树来达到高度的平衡。
实现 因为 AVL 树是改进了二分搜索树,所以部分代码是于二分搜索树重复的,对于重复内容不作再次解析。
对于 AVL 树来说,添加节点会有四种情况
对于左左情况来说,新增加的节点位于节点 2 的左侧,这时树已经不平衡,需要旋转。因为搜索树的特性,节点比左节点大,比右节点小,所以旋转以后也要实现这个特性。
旋转之前:new < 2 < C < 3 < B < 5 < A,右旋之后节点 3 为根节点,这时候需要将节点 3 的右节点加到节点 5 的左边,最后还需要更新节点的高度。
对于右右情况来说,相反于左左情况,所以不再赘述。
对于左右情况来说,新增加的节点位于节点 4 的右侧。对于这种情况,需要通过两次旋转来达到目的。
首先对节点的左节点左旋,这时树满足左左的情况,再对节点进行一次右旋就可以达到目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class Node { constructor(value) { this.value = value this.left = null this.right = null this.height = 1 } } class AVL { constructor() { this.root = null } addNode(v) { this.root = this._addChild(this.root, v) } _addChild(node, v) { if (!node) { return new Node(v) } if (node.value > v) { node.left = this._addChild(node.left, v) } else if (node.value < v) { node.right = this._addChild(node.right, v) } else { node.value = v } node.height = 1 + Math.max(this._getHeight(node.left), this._getHeight(node.right)) let factor = this._getBalanceFactor(node) // 当需要右旋时,根节点的左树一定比右树高度高 if (factor > 1 && this._getBalanceFactor(node.left) >= 0) { return this._rightRotate(node) } // 当需要左旋时,根节点的左树一定比右树高度矮 if (factor < -1 && this._getBalanceFactor(node.right) <= 0) { return this._leftRotate(node) } // 左右情况 // 节点的左树比右树高,且节点的左树的右树比节点的左树的左树高 if (factor > 1 && this._getBalanceFactor(node.left) < 0) { node.left = this._leftRotate(node.left) return this._rightRotate(node) } // 右左情况 // 节点的左树比右树矮,且节点的右树的右树比节点的右树的左树矮 if (factor < -1 && this._getBalanceFactor(node.right) > 0) { node.right = this._rightRotate(node.right) return this._leftRotate(node) } return node } _getHeight(node) { if (!node) return 0 return node.height } _getBalanceFactor(node) { return this._getHeight(node.left) - this._getHeight(node.right) } // 节点右旋 // 5 2 // / \ / \ // 2 6 ==> 1 5 // / \ / / \ // 1 3 new 3 6 // / // new _rightRotate(node) { // 旋转后新根节点 let newRoot = node.left // 需要移动的节点 let moveNode = newRoot.right // 节点 2 的右节点改为节点 5 newRoot.right = node // 节点 5 左节点改为节点 3 node.left = moveNode // 更新树的高度 node.height = 1 + Math.max(this._getHeight(node.left), this._getHeight(node.right)) newRoot.height = 1 + Math.max(this._getHeight(newRoot.left), this._getHeight(newRoot.right)) return newRoot } // 节点左旋 // 4 6 // / \ / \ // 2 6 ==> 4 7 // / \ / \ \ // 5 7 2 5 new // \ // new _leftRotate(node) { // 旋转后新根节点 let newRoot = node.right // 需要移动的节点 let moveNode = newRoot.left // 节点 6 的左节点改为节点 4 newRoot.left = node // 节点 4 右节点改为节点 5 node.right = moveNode // 更新树的高度 node.height = 1 + Math.max(this._getHeight(node.left), this._getHeight(node.right)) newRoot.height = 1 + Math.max(this._getHeight(newRoot.left), this._getHeight(newRoot.right)) return newRoot } }
Trie 概念 在计算机科学,trie ,又称前缀树 或字典树 ,是一种有序树,用于保存关联数组,其中的键通常是字符串。
简单点来说,这个结构的作用大多是为了方便搜索字符串,该树有以下几个特点
根节点代表空字符串,每个节点都有 N(假如搜索英文字符,就有 26 条) 条链接,每条链接代表一个字符
节点不存储字符,只有路径才存储,这点和其他的树结构不同
从根节点开始到任意一个节点,将沿途经过的字符连接起来就是该节点对应的字符串
、
实现 总得来说 Trie 的实现相比别的树结构来说简单的很多,实现就以搜索英文字符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class TrieNode { constructor() { // 代表每个字符经过节点的次数 this.path = 0 // 代表到该节点的字符串有几个 this.end = 0 // 链接 this.next = new Array(26).fill(null) } } class Trie { constructor() { // 根节点,代表空字符 this.root = new TrieNode() } // 插入字符串 insert(str) { if (!str) return let node = this.root for (let i = 0; i < str.length; i++) { // 获得字符先对应的索引 let index = str[i].charCodeAt() - 'a'.charCodeAt() // 如果索引对应没有值,就创建 if (!node.next[index]) { node.next[index] = new TrieNode() } node.path += 1 node = node.next[index] } node.end += 1 } // 搜索字符串出现的次数 search(str) { if (!str) return let node = this.root for (let i = 0; i < str.length; i++) { let index = str[i].charCodeAt() - 'a'.charCodeAt() // 如果索引对应没有值,代表没有需要搜素的字符串 if (!node.next[index]) { return 0 } node = node.next[index] } return node.end } // 删除字符串 delete(str) { if (!this.search(str)) return let node = this.root for (let i = 0; i < str.length; i++) { let index = str[i].charCodeAt() - 'a'.charCodeAt() // 如果索引对应的节点的 Path 为 0,代表经过该节点的字符串 // 已经一个,直接删除即可 if (--node.next[index].path == 0) { node.next[index] = null return } node = node.next[index] } node.end -= 1 } }
并查集 概念 并查集是一种特殊的树结构,用于处理一些不交集的合并及查询问题。该结构中每个节点都有一个父节点,如果只有当前一个节点,那么该节点的父节点指向自己。
这个结构中有两个重要的操作,分别是:
Find:确定元素属于哪一个子集。它可以被用来确定两个元素是否属于同一子集。
Union:将两个子集合并成同一个集合。
实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class DisjointSet { // 初始化样本 constructor(count) { // 初始化时,每个节点的父节点都是自己 this.parent = new Array(count) // 用于记录树的深度,优化搜索复杂度 this.rank = new Array(count) for (let i = 0; i < count; i++) { this.parent[i] = i this.rank[i] = 1 } } find(p) { // 寻找当前节点的父节点是否为自己,不是的话表示还没找到 // 开始进行路径压缩优化 // 假设当前节点父节点为 A // 将当前节点挂载到 A 节点的父节点上,达到压缩深度的目的 while (p != this.parent[p]) { this.parent[p] = this.parent[this.parent[p]] p = this.parent[p] } return p } isConnected(p, q) { return this.find(p) === this.find(q) } // 合并 union(p, q) { // 找到两个数字的父节点 let i = this.find(p) let j = this.find(q) if (i === j) return // 判断两棵树的深度,深度小的加到深度大的树下面 // 如果两棵树深度相等,那就无所谓怎么加 if (this.rank[i] < this.rank[j]) { this.parent[i] = j } else if (this.rank[i] > this.rank[j]) { this.parent[j] = i } else { this.parent[i] = j this.rank[j] += 1 } } }
堆 概念 堆通常是一个可以被看做一棵树的数组对象。
堆的实现通过构造二叉堆 ,实为二叉树的一种。这种数据结构具有以下性质。
任意节点小于(或大于)它的所有子节点
堆总是一棵完全树。即除了最底层,其他层的节点都被元素填满,且最底层从左到右填入。
将根节点最大的堆叫做最大堆 或大根堆 ,根节点最小的堆叫做最小堆 或小根堆 。
优先队列也完全可以用堆来实现,操作是一模一样的。
实现大根堆 堆的每个节点的左边子节点索引是 i * 2 + 1
,右边是 i * 2 + 2
,父节点是 (i - 1) /2
。
堆有两个核心的操作,分别是 shiftUp
和 shiftDown
。前者用于添加元素,后者用于删除根节点。
shiftUp
的核心思路是一路将节点与父节点对比大小,如果比父节点大,就和父节点交换位置。
shiftDown
的核心思路是先将根节点和末尾交换位置,然后移除末尾元素。接下来循环判断父节点和两个子节点的大小,如果子节点大,就把最大的子节点和父节点交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class MaxHeap { constructor() { this.heap = [] } size() { return this.heap.length } empty() { return this.size() == 0 } add(item) { this.heap.push(item) this._shiftUp(this.size() - 1) } removeMax() { this._shiftDown(0) } getParentIndex(k) { return parseInt((k - 1) / 2) } getLeftIndex(k) { return k * 2 + 1 } _shiftUp(k) { // 如果当前节点比父节点大,就交换 while (this.heap[k] > this.heap[this.getParentIndex(k)]) { this._swap(k, this.getParentIndex(k)) // 将索引变成父节点 k = this.getParentIndex(k) } } _shiftDown(k) { // 交换首位并删除末尾 this._swap(k, this.size() - 1) this.heap.splice(this.size() - 1, 1) // 判断节点是否有左孩子,因为二叉堆的特性,有右必有左 while (this.getLeftIndex(k) < this.size()) { let j = this.getLeftIndex(k) // 判断是否有右孩子,并且右孩子是否大于左孩子 if (j + 1 < this.size() && this.heap[j + 1] > this.heap[j]) j++ // 判断父节点是否已经比子节点都大 if (this.heap[k] >= this.heap[j]) break this._swap(k, j) k = j } } _swap(left, right) { let rightValue = this.heap[right] this.heap[right] = this.heap[left] this.heap[left] = rightValue } }
小结 这一章节学习了一些常见的数据结构,当然你如果还想继续深入学习数据结构,可以阅读 [算法第四版](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9952400/) 以及在 [leetcode](https://leetcode-cn.com/problemset/all/) 中实践。